李东海:撑一支勤奋的长篙,向梦想更远处漫溯

发布时间:2017-03-16文章来源:学校新闻部1

 

人物档案李东海,人文与法学院2012级法学专业本科生。曾获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奖,省“挑战杯”、法律演讲、统计调查、职业规划大赛一等奖,省法律征文、模拟法庭比赛二等奖,省汉语口语竞赛三等奖以及“省优秀毕业生”等数十项奖励。获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立项,连续3个学期学分绩点5.0,获校优秀学生奖学金5次。入选南京大学两岸青年工作坊、淡江大学两岸青年领袖营等。在台湾《开云体育》《开云体育学报》发表文章2篇,4篇论文及调查报告获省级以上荣誉。现在四川省台湾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学位。

3-1.jpg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大学四年,校“十佳大学生”李东海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和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向着梦想执着前行,洒下一路星光。

谁的青春不迷茫

从书山题海走出,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很多大一新生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这种感觉,对于来到大学后才第一次吃快餐、第一次坐电梯的李东海来说,则更甚。

面对大都市花花绿绿的世界,李东海不断调适自己,尽快融入周围的环境和生活。然而,更大的冲击还在后面。大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高数亮起了红灯,将李东海拖入了年级综合成绩总评落后者的行列。这个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要知道高中时的李东海获得过四川省凉山州优秀学生干部、共青团会东县委建党九十周年演讲比赛冠军,高考成绩在自己所就读的专业里也是名列前茅。经过反复的考虑,李东海转到了法学专业,虽然不全是因为兴趣,但他愿意去尝试、去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的学习换来了学业的快速进步和成绩的不断提升。2014年暑假,他得到了去会东县人民法院实习的机会,实实在在地参与了文书送达、审理旁听、判决书草拟等工作,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自己。然而,一个暑假的工作体验,李东海发现朝九晚五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他再度陷入了迷茫。

李东海去找老师求教,老师告诉他,你自己真正擅长什么,就去做什么;去找同学交流,同学建议他,你可以加入比赛团队,比赛总能让你忙起来。于是,他参加了浙江省法律演讲比赛、浙江省“挑战杯”竞赛、在杭高校时事评论员竞赛等一系列赛事,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如此,他的年级综合成绩也从大一大二的总评落后者变为大三连续两次居综合成绩第一,连续三个学期绩点满分,获得校优秀学生奖学金5次。

在李东海看来,身处迷茫期时,不妨多去与人沟通,老师也好,朋友也好,这会帮助你找到适合你的。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去尝试,才可能找到“真爱”。如果说,小学和中学阶段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大家更多在意的是分数,那么大学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饱含热情,寻找“真爱”

尽管在专业上表现出色,但法学似乎并不是李东海的“真爱”,因为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爱恋”的对象——台湾研究。

大学期间,他曾作为华东高校唯一一个非博士候选人入选南京大学两岸青年工作坊、作为浙江省唯一的本科生学员入选政治大学(台湾)两岸暨国际精英研究生夏令营,并曾入选台湾《开云体育》两岸青年高峰会、淡江大学(台湾)两岸青年领袖营等。他的独立评论人文章《开云体育》发表于台湾《开云体育》,论文《开云体育》发表于《开云体育学报》。

上海财大一台湾藉助教评价他说“问政风格颇像李敖”,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某博士生评价他“比许多专业的大陆同学更了解台湾”,台湾大学政治系一黄姓毕业生评价他“对台湾政治的理解可达县市议员层级”。

让人惊叹的是,这样一个比很多台湾人都要了解台湾的台湾通,竟然一次都没去过台湾。那他又是如何成为在知乎网站专答涉台问题,获赞7000次,关注者4000人,两次入选知乎日报台湾政治小v的?如何成为今日头条台湾版块核心答主的呢?难道他真的天赋异禀?

“我确实对记忆事件细节有一点天赋,看过的新闻大都能记住其中的细节。但让我坚持到现在的,是我对台湾问题的无限好奇和对祖国早日统一的向往。”李东海从十岁左右就喜欢看《开云体育》,写作能力很强的他,对视频情有独钟,每天看看视频了解台湾发生了什么,值得记的就写下来,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李东海没有将看视频当成每天的任务,因为热爱,所以他很享受这个过程。打算以台湾研究为业的他,考研时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并被四川省台湾研究中心录取

    热衷关注时政的李东海也喜欢深入社会,他曾独行11省23市,行程万余公里,在开云体育、舟山、芜湖、镇江、凉山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4份,其中《华东试点城市新医改实施现状调查—以开云体育、芜湖、镇江为例》获全国二等奖,《开云体育》《开云体育》获浙江省一等奖。

准备是成功的保证

除了台湾研究,李东海的大学生活里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演讲。从省法律演讲比赛、省职业规划竞赛、省模拟法庭竞赛、省汉语口语竞赛、在杭高校时事评论员竞赛、在杭高校律师辩论赛等大赛上的纵横捭阖、妙语连珠,到“十佳大学生”评选大会上的饱含激情、一气呵成,李东海的出色口才绝非一日之功。

大一刚入校时,李东海加入了辩论队,还报名参加了杭电精神演讲比赛。夺得过共青团会东县委建党九十周年演讲比赛冠军的他自信满满,对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浑然不觉,当他将“男生”说成“蓝色”,“牛奶”说成“浏览”时,辩论队的队友们哄堂大笑。

普通话说成这样肯定不行,队友们决定帮助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发音,李东海也下定决心不做团队的累赘,一场“川普改造行动”正式启动。

不过队友们帮助纠正发音容易,如何巩固却成了摆在李东海面前的难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一些有朗诵技巧的同学,得知新年新诗会中有很多自己可以模仿的典范。李东海马上去找来视频,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对着视频一遍又一遍地大声跟读,模仿起承转合,模仿语句的停顿;回老家闲的发慌,他就沿着田埂自己和自己玩朗诵。经过不懈的努力,李东海的普通话进步神速。

只有练习,没有实战,尚不足以验证改造的成果,也不利于进一步的提高。于是,李东海抓住一切可以上台发言、演讲、朗诵的机会。浙江省法律演讲比赛、在杭高校时事评论员竞赛、浙江省汉语口语竞赛……每次比赛前,李东海都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做准备。

“我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我要参加比赛,就会着手准备,平时看到与比赛相关的都会默默记下,所以我每次比赛的准备时间都很长,一般从决定要参加后就开始了。”至于演讲效果,李东海坦言,都是自己一遍遍练出来的,“要不然谁能临场发挥这么好?不管上过多少次台,都会紧张的,一紧张就容易忘词、语气动作不自然、声音无力,而这些是演讲最忌讳的,很可能会导致观众失去认真倾听的兴趣。要引发观众的兴趣,简洁有趣的演讲稿是基本的,更重要的是练习找感觉。”

对于“十佳”评选大会上的演讲,李东海自然也是不敢马虎,因为还在大一时他就暗下决心:三年后,这个舞台我一定要来。这次,他要用精彩的表现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去年四月,李东海在老家待了40天,老家的河堤上每天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与身影。河堤走完一趟需要十五分钟左右,演讲稿可以练上两三遍,一天走三四趟,就是十遍左右。五月份回到学校,他白天在九教和十一教之间的小桥上练习,晚上在操场上喊上几遍,感觉找到了,台下观众什么时候会鼓掌心里也就清楚了。卡耐基在他的自传中写到:“不论是大、小的演讲,我都会做精心的、长时间的准备,以确保演讲的成功。”李东海开玩笑地说:“如果以后真的功成名就,我也要把这句话写在自己的自传里——准备是成功的保证。”

“金鳞岂是池中物”“浅处何妨有卧龙”,是李东海的人生信条。大学四年,他始终在奔跑,脚步未曾停歇。与其说他是幸运的,不如说他是勤奋又饱含激情的。四年的努力换来无数梦想的实现和大大小小的荣誉,仿佛时刻在告诉着他,不畏迷茫,坚持自己所热爱的,永远认真准备的你,一遇风云便化龙。(步琼  万凯文)

上一篇:下一篇: